七月的天山教案

时间:2025-08-29 17:17:23
七月的天山教案

七月的天山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月的天山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月的天山教案1

学习目标

①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语句并积累。

④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A案

●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复习词语卡

七月的天山教案2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川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浏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炼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燎原广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你能向大家介绍你从课本上了解到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吗 (学生介绍)

今天我们随同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在出发之前,我想把我搜集到的一些天山风景图片展示大家,大家想看吗 (播放图片)

问:美吗 七月的天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文,共同去感受吧!(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词语(课件出示):个别读——开火车——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再读课文时注意抓住作者观察点的变化,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2,老师明确,学生交流.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3,在天山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景象也是各不相同的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细细地读一读,看看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自己喜欢的部分.

(1)教师发放学习目标卡表(课件出示)

(2)小组合作学习

5,交流.(课件出示)

四,有感情朗读喜欢的段落

五,小结:

课文按照从外到里的浏览顺序,采用比喻和衬托,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描绘出了天山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天山文字的赞美,喜爱之情.

六,作业: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的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

七月的天山教案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 ……此处隐藏15642个字……想看看这个奇特的地方吗?

2.指名说说感受。

3.教师导学:刚才我们欣赏了天山的旖旎风光,感受了天山的美,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碧野的脚步,细细地感受七月的天山独特的风韵吧。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天山的位置,初识天山美景,以至产生迫切学习的愿望,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

3.教师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4.学习生词。(课件出示)作者文章写得非常美,他的用词也非同一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了吗?

戈壁滩 白缎 山涧 洄水涡 饮马

重重叠叠 五彩斑斓 白皑皑 五彩缤纷

5.学生自由读、领读、齐读生词。

6.读完这些词,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戈壁滩上酷暑难耐,天山雪峰像白缎一样美丽、山涧的雪水飞泻下来,洄水涡里的小鱼游来游去,重重叠叠的枝丫和五彩缤纷的野花交相辉映,美丽极了。)

7.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引问:天山这么多美丽的景色,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景物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直线把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画出来。

8.指名交流:作者先游览了天山脚下,然后来到了原始森林,最后来到了天山深处。

9.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向我们介绍天山的美景的。其实这既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也是本篇文章的写作顺序。今后同学们写游记时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展开描写,这样会使我们的表达更有条理。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已具备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的能力,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为下一环节研读课文、赏析美景扫清障碍。

三)、研读美景,感悟写法

1.教师导学:美丽的天山哪里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请大家默读课文,用“ ”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把你喜欢的原因写在旁边。

2.学生自由学习,跟同桌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交流反馈。

句一: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1)指名读。

(2)在这句话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了什么?(雪峰比作白缎,云影比作银灰色的花。)

(3)体会比喻的妙处。引问:这样的比喻更加突出了雪峰的什么特点?(高耸入云、洁白无瑕)

句二: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1)引问:从“飞泻”“千百条闪耀的银链”两个词你感受到了什么?(雪水流下来时气势磅礴的景象。)

(2)引读: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时而如巨龙……时而如猛虎……

(3)引导学生把感受读出来。

(4)男女生合作读。

(5)引导学生夸夸雪峰、雪水。导学:看到这样的峰、这样的水,人们不禁要说——

(6)练笔:一位老人情不自禁地说:“__________”

一位青年人情不自禁地说:“________”

一位小朋友情不自禁地说:“________”

(7)教师小结:在这两句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也正是因为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使天山雪峰、雪水、溪流的美景更真实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文章除了这两处,还有其他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句三: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1)这句话美在哪儿?(写出了原始森林的广阔无边、枝繁叶茂的特点。)

(2)“密密”“重重叠叠”可以换个词吗?(茂密、挨挨挤挤)

(3)引导学生想象“巨伞”遮天蔽日的景象。

(4)能把你想象到的画面,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句四: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

(1)想一想,这样枝繁叶茂的密林为何如此幽静?

(2)这样幽静的地方,我们该怎样读?谁能试一试。注意:语气要轻柔,突出密林的静。

句五: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1)“绚烂”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花数量多、颜色鲜艳)

(2)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欣赏“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景象。

(3)说说你的感受。

(4)教师引读:难怪作者会说——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像……像……。马走在花海中,显得……;人浮在花海上,显得……。

句六: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只是因为天山的花,作者才会这样说吗?还因为什么,请你说一说。

(3)教师小结: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峰,天山才会如此凉爽;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林,天山才会如此幽静;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花,天山才会如此迷人。这一切的一切合在一起,才会让作者由衷地感到——学生接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潜心读文,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既从内容、写法、用词等方面深入地阅读课文,又以读悟情,品味了天山美景。

四)、拓展训练,课堂练笔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写一写校园的早晨,要求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

设计意图:积累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有了积累和悟得的方法,再学以致用,这是阅读教学由吸收到表达的具体体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进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七月的天山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